中药材成为巫山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18日,记者从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巫山县自2018年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后,坚持“四个不摘”,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截至目前,巫山县累计完成120个贫困村、2.4万户8.9万名贫困户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935元增长到2019年的11229元,年均增速10.6%。与此同时,巫山县还将脱贫增收与长远致富结合起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确保贫困户逐步能致富。
因地制宜确保帮扶适村适人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我市最东端的县。这里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96%,全县一半以上贫困户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高寒边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我们的脱贫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巫山县县委书记李春奎坦言,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行“六个一批”,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
具体而言,即是从产业、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事业和保障工程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到人,通过教育资助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一批、低保兜底一批,确保帮扶适村适人、有的放矢。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近80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山东烟台市、市委宣传帮扶集团等帮扶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巫山脱贫攻坚输血、造血,实施包括无偿援助资金,补齐各项短板,开展消费扶贫等措施。
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建、改建公路350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畅、组组通达;新建、整治饮水工程3500余处,铺设管道2.23万公里,99%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增添垃圾收运点900余处,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0.7万户、公厕改造64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业+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巫山县将就业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不断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巫山县县长曹邦兴介绍,巫山首先加大职业培训,努力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户“1户1人1技能”,打造“巫山建工”“巫山红叶姐”等劳务品牌,并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主城等家政服务行业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劳动力有效输出。截至目前,该县每年向外输出劳务18万人,其中贫困家庭3.8万人以上,每年劳务收入50多亿元,有效助推脱贫增效。
“我们还确定了‘1+3+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曹邦兴介绍,“1”指脆李,“3”指中药材、柑橘、核桃等特色产业、“2”指烤烟和生态畜牧业。目前,全县经济作物比重接近70%,产业覆盖率达92%,其中巫山脆李已成为带动村民脱贫增收的“金果果”,今年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23.5万亩,覆盖22个乡镇135个行政村,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脆李30万吨。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巫山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培育电商服务网点,打通特色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实现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去年,巫山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0亿元,其中,仅巫山脆李就超过2亿元。
巩固脱贫成效确保村民逐步致富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体现在当前能脱贫,更要注重长远能致富。目前,我们正促进深化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李春奎表示。
在巩固脱贫成效方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大的“拦路虎”,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初期,全县9万名建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就有2.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8%。
为此,巫山着力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实现村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配置合格村医;开展“千名医务人员‘一帮一’救助贫困家庭患者”攻坚行动,实现有意愿的建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同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采取医保报销、医院减免、政府补助、患者自付“四个一点”治疗费用结算模式,保障贫困户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医疗救助7.7万人次,累计金额3.5亿元,患者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巫山县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一方面,借助农村“三变”改革,唤醒土地、山林、宅基地等农村沉睡资产,完善农民与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持续推动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将乡村旅游融入农业发展中,以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两大旅游品牌为载体,打造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红叶的四季乡村旅游格局。目前,全县共建成星级农家乐158家,带动10万余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作者 左黎韵)
(稿件原载于2020年9月22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