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最美 > 正文

重庆巫山:鼓点敲响脱贫路

发布日期:2020-05-11 14:03 来源: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
摘要:重庆巫山:鼓点敲响脱贫路

雨后的脆李树,焕发出别样的青翠。树上指头大的脆李,挂着一颗颗雨滴,在阳光的间隙中闪闪发亮。

5月8日一大早,重庆市巫山县铜鼓镇龙湾村脆李种植大户葛凡祝就在脆李林里忙碌不停,“现在正是挂果期,要及时疏果,才能让结出来的李子又大又甜。”

“品质好的脆李能卖上好价钱。”这是葛凡祝多年来种植脆李的经验。作为该村,甚至铜鼓镇最早“吃螃蟹”、规模种植脆李的农户,他尝到了一棵果树结出“金果果”的甜头。

如今,他种植的170多亩脆李,大部分进入丰产期,2020年预计可收入60万元以上。

...

龙湾村种植大户葛凡祝在管护脆李。(摄影:卢先庆)

“脆李产业,在我们铜鼓称作青色产业。”铜鼓镇党委书记邓勇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该镇在龙湾、水流等7个村发展3000多亩,其中567户贫困户种植2000余亩。2020年,又在3个村完成栽植3000多亩,目前,铜鼓镇脆李已达8000亩,培育种植大户9户,计划通过10年努力,种植脆李1.2万亩。

铜鼓是多彩的。“除了青色产业,还有紫色、黄色、蓝色、白色产业。”邓勇如是说。

紫色是葡萄。铜鼓镇发展种植葡萄已有10多年历史,是巫山的一大品牌。目前,种植面积3500亩,建立专业合作社8个。在产业发展中,铜鼓镇借助土地连片整治项目和扶贫种苗补贴政策,实行免费供苗,并配套路网水系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了鲍田村200余亩精品葡萄园,年产值3000万元。如今,铜鼓镇葡萄有摩尔多瓦、玫瑰香、巨峰等品种,正值盛产期,年产量达20余万斤,产值100万元,实现种植户亩均纯收入5000余元,带动48户贫困户增收。

在葛家、青松、茅坝三个高山村发展“黄色”烤烟产业,种植烤烟1200亩,其中贫困户16户311亩,产烟叶1150担,年产值290万元,户均增收过万元。

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蓝色”蓝莓产业,现已规模种植300亩,年产量6吨,产值80万元,注册“美美蓝”蓝莓商标后,进驻巫山新世纪超市,辐射带动贫困户16户本地务工。

此外,2019年,铜鼓镇引进重庆田袁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集蛋鸡养殖、有机肥生产、新技术示范等于一体,渝东北最大的蛋鸡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可生产有机肥4万吨,加工饲料7万吨,存栏10万羽商品蛋鸡,带动全县约500户农民进行蛋鸡养殖,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已初步形成“白色“产业规模效益。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铜鼓镇在产业发展上,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按照“青、紫、黄、蓝、白”的思路,各村已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村民用水有保障。(摄影:卢先庆)

在脱贫路上,如果说产业是经济支撑,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则是脱贫的质量。近年来,铜鼓镇以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作为“鼓点”,一直敲在群众的心坎上。

在龙湾村、柳池村,一栋栋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树中。四通八达的村道,将美丽乡村串成一片,遍地蓄满清水的水池,犹如颗颗明珠点缀其间……

同样,走进葛家村,你会发现,曾经最缺水的地方,已经不再缺水。每家每户门前,都建好了洗衣台,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水就流了出来。

“以前,我们这里一遇干旱就要缺水。自从村里修了水池,安装了水管后,我们再也不怕没水吃了。”村民吴扬翠现场向记者演示,打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的“甘泉”注入一口石头凿成的水缸,激起朵朵水花。

邓勇说,铜鼓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群众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补什么要求,切实抓好群众的住房保障、饮水保障和教育卫生保障等。同时,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的有效载体,以做优做大村庄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公路沿线整治,着力改变农村面貌。此外,还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促进扶贫攻坚的首要大事和民生工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铜鼓镇采取能人带动、本地务工和劳务输入等形式,让贫困户充分就业,切实解决群众的收入问题。

...

美丽乡村入画来。(摄影:卢先庆)

如今,铜鼓镇踏着奋进的鼓点,行进在脱贫攻坚路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的美好乐在人们的脸上,握在人们的手中。

(作者: 卢先庆 鲁作炳 雷行星)

(作者单位: 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